【访谈】书法事业的成功是持续积累而成的——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访谈
书法事业的成功是持续积累而成的——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访谈
访谈记者:黄俊俭
嘉 宾 简 介
丁申阳
1957年1月生于上海,祖籍河南省濮阳市。国家一级美术师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,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,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,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,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委会委员。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届展,亦曾获奖,数次担任全国展评委。曾在上海美术馆、日本九州国立美术馆、马六甲朵云轩举办个人书法展。出版有《丁申阳草书苏轼词卷》《两叶轩墨痕》《快意人生——丁申阳书法作品选》等。
Q
丁主席,首先祝贺你当选上海市书协主席。俗话说:“新官上任三把火!”你的第一把“火”将如何“烧”?你对弘扬海派书法有何设想?
答
其实书法组织工作、队伍建设与书法创作是一样的,只有慢工出细活、润物细无声,不存在烧不烧火的问题。要烧也是温火,常言道:老母鸡的鲜味是慢慢熬出来的。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以往书协领导的工作经验,继承及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。
上海的书法有着良好的传统,自上海开埠以来,随着商业的发展,许多优秀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书画家便云集上海,其中就有吴昌硕、赵叔儒、王福庵等在书法上有极深造诣的一大批名家,形成了海派书法的成熟阶段。
解放后,以沈尹默、白蕉、潘伯鹰、潘学固等大家鼎足于全国书坛,使海派书法有了很大发展,其中尤以沈尹默创建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为重,这也是解放后全国第一个书法组织。同时,沈尹默、潘伯鹰又大力开展书法教育活动,培养了众多海派书法人才。改革开放初期,以胡问遂、赵冷月、任政、谢稚柳等名家风靡于全国的群众书法热潮中,尔后又以上海《书法》杂志为龙头的多种书法期刊在上海创刊出版,更使得上海的书法影响力日益巨大。记得当时如果能在《书法》上刊登一幅作品或发表一篇论文,便有机会调至专业书法工作岗位,走上专业书法家的道路。
上海也是最早举办全国性群众书法大赛的地方之一,如全国首届群众书法大赛、《文汇报》全国书法大赛等,如今活跃于书坛的一些重要人物,相当一部分是从此走出的。也正是那个时段,海派书法迎来了发展期,涌现了周慧珺、韩天衡、张森、周志高、吴建贤、王伟平、刘小晴、刘一闻等著名书家,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人物,才使得海派书风得以劲吹。纵观海派书法的特点,就是各自的书风迥异,讲究传承,以典雅、清逸为主调。
当然,上海也有一些中青年书家在全国各种大赛上获奖,我们称之为“新时期涌现的书家”,他们为海派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,暂且可以称之为“后海派时代人物”吧,但上海中青年书家在全国性大展上入展率不高,总体上没有几位能跻身于全国优秀书家行列,这一点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,上海的书法有一定宽度,但高度尤其是高峰还需要慢慢攀登。
目前,我们应该重点在青少年中普及书法,发现、培训青少年优秀书法苗子,尊重、传承老书家的创作经验,发挥这些优秀书法家的特长,以抓青少年和老年书家来促中间,带动中青年书法队伍的创作热情,积极投身、融合到全国各种书法活动中,慢慢的重新确立海派书法地位。
Q
上海市书协换届之后,即刻发布了《上海市书协主席团自律公约》,引起了书坛的广泛关注。据我了解,有些省市也有类似的自律公约,只不过只是作为内部的规章制度,没有向社会公开。这次上海市书协将自律公约“广布天下”,初衷是什么?如果有人违反了自律公约,后果又是什么?
答
这次书协换届后,我们主席团即讨论通过了一个自律条例,其目的只是为自己设定一个底线。无论是领导或艺术家,或是一般的群众,底线思维非常重要。前阶段沸沸扬扬的有关书画家及其他一些热门艺术领域的传言,多少降低了当代艺术家协会领导的公信度,阻碍了协会工作的发展,这对于书法发展是极为不利的,我们这次换届又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进行的。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群众,但作为一名中国书协理事和专业委员会的委员,应该担当起一些责任来自觉维护书法界的形象,况且主席团成员多少也是艺术名人,这就更需要以高尚的品格来要求自己,只有德艺双修者才能在书法界树立良好形象,才能带领大家做好工作。这与刻意表现自己无关,这的确也是我们主席团的愿望。公布了这些条例,其实也为自己树起了一面镜子,时刻照耀着自己的一言一行。
Q
作为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,你如何评价当前书坛草书创作的水平?请你介绍一下上海市草书创作的现状。
答
我多次策划举办了上海的草书作品展,也策划举办了几次全国草书名家上海邀请展。通过这些展览,让上海的作者能对全国书坛的动态有进一步了解,巩固自己的优势,填补自己的空白。同时,通过展览也发掘出了许多来沪发展的书法人才,让他们在上海书法界立足,而不再以“漂”的概念在上海生存。这也要得益于上一届书协领导班子的引导,以及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的大力支持。
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,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有别于其他地方,传统艺术或许不是这里的主流。就拿书法来说,老年人和少年中的普及率极高,但中青年鲜有为此倾力付出的,草书作为书法中艺术含量最高的书体,实用性为零,故此大多数人只能是自娱自乐。反过来,这又正好符合了学书的初心。
因此,上海的草书群体虽不大但比较坚固,他们不会受经济条件的影响,以酒伴书,以书会友。如何保护这些书家和爱好者的积极性?只有多搞活动,多创造交流学习的机会。海派书家中草书名家不少,如王蘧常、白蕉、潘伯鹰、潘学固、谢稚柳等,都是海派书法的名片。因此,上海完全有理由打造出一流的草书创作群体。我知道,拥有快乐的心态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,要想比别人走的快一步,就必须先行于别人一步。
Q
作为一名以创作名世的书法家,几十年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?请谈谈你的学书体会。
答
我是一位从书法大潮中走出来的书家,没什么书法平台,也没经过院校训练,深知书法的功底可能没有一些同行扎实,文化知识也没有当代学院派书家丰富。只是认准一个理——坚持。始终把书法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、不急于成名,也不想一夜成名。慢慢领悟,慢慢体会,用平常心去淡然,用安静心去喜悦,用沉稳及勤奋去守候书法。每天弄几笔,哪怕过去在剧组出外景时,也要带上字帖、笔墨纸砚等工具,坚持书写。记得谢晋导演在看我练习时说:电影是综合艺术,不理想时有别人提出建议供你思考,而书、画全靠个人努力,第一口奶吃错了就很难回来了。
我以为,书法最难的是把临的内容体现在创作中,创作时又能时时体现出所临范本的意境。凡是临创结合的好的,就可以有自己的格调,自己的风格,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一个成功书家必备的要素。临帖好比是在银行储蓄,储蓄的量越大,用起来就越舒心。书法说到底是技术加艺术的活,技术讲究精准、到位,而艺术要求灵感,灵感从何而来?修养、学问、天赋。好刃如果不经常在磨刀石上磨,那最后也会生锈的。杨度曾说书家中分“有性无功者”和“有功无性者”,的确,这也是一桩难以解决的事。我认为,《书谱》中的“至如锺繇隶奇,张芝草圣,此乃专精一体,以致绝伦”。说的很有道理,在时下的生活节奏中,能专精一体者,必有成果,尤其对一般才情者更是如此。另外,“学书在法,而妙处在人”。一个书家如果只是具备了一定的笔法、字法、章法功底而忽视了才情的发挥,那么注定不能成为大家。一些在其他艺术领域有成就者,仅凭粗浅的书法功底来写写画画,也未必能写好字。书法更看重书法艺术本身的内容,而不是书写什么内容。
书法有一般审美和专业审美两种,书法家的要求是在传统的影子下显现点画、结构、章法,以此来体现自己的审美观。当下,书法已经普及了,但“何谓好的书法”,还有待进一步宣传。书法事业的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,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,持续积累而成的。
(访谈内容发表在2019年2月27日出版的《书法导报》第十版)
访谈记者
黄俊俭,《书法导报》副总编辑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、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。
精彩回顾
1.【通知】中国文联公开征集2019年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
4.【大讲堂】第十八期上海书法大讲堂开讲了!——麻辣点评让作者直冒汗
5.【新年快乐】春联文辞在上海市书协主席团的笔端上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?!
6.2019上海市书协主席团给您拜大年啦!(附视频)
7.【聚焦】线上同步观看量达23万,第二届上海春联大会火爆登场!
9.【讨论】上海市书协推出主席团自律公约,您怎么看?欢迎跟帖留言